解密《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道德经》中的自然哲学成分

2010-06-18

《道德经》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曾有古人将《道德经》称为百经之王。可是在过去的2500年里人们对《道德经》的解读却存在着很多的误解,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道德经》只有一小部分被真正地解译了出来,其余的部分就套用无为的模式来进行解释,经这么一简化解读,《道德经》中的自然哲学的特色就被抹煞了很多。这一点在对《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的解读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可以说过去2500来年里迄今为止的对《道德经》的解读中以对第二十八章的解读最为离谱,而且离谱到了似乎非要对原文的语句顺序进行改动才能解释得通的地步。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把哲学称为“公开的密码”,我写那篇文章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感于2500来年里,中国历史上的几乎所有能人智者都要涉足的《道德经》竟然被解读得非常离谱,这就象是一本公开的密码,却没有人能够把其中的奥妙很好地解读出来。其实,对古文的解读有时确实就象是破解密码,只要掌握了其中的一些关键词的意思,甚至是 猜出了其中某个关键词的意思,对整个段落的理解就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解读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鉴于现在市面上所用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有不同的版本(对于其中的原因我将在本文后面进行分析讨论),我这里以马王堆出土的版本作为这里解读的原文依据: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从这段文字的结构来看,其实不难发现这里贯穿全文的一个核心是“常德”二字。对这个“常德”二字的解释也就成为了解读这段话的关键,而过去2500来年里人们在解读这段话时所表现出的困惑也恰恰反映了对这里的“常德”二字的困惑成为了人们解读这整个第二十八章的主要难点。实际上,对于“德”的解释是对整本《道德经》的解读的最主要的难点,也是过去2500年里人们对于《道德经》的解读的最薄弱的部分。我曾在几篇讨论《道德经》的文章(其中一篇后发表在香港的《人文月刊》上)中对“德”的一般含义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讨论,这里就不对“德”的一般含义进行讨论。我们这里的主要兴趣是对“常德”的一个特殊的解释可以为解读整个第二十八章带来的突破,所以可暂且把我这里对“常德”的解释当作是一种猜测,就象人们在破解密码时对其中的一个关键码进行的猜测一样,不过如果你读了我的其它的关于《道德经》中的“德”的一般意义的讨论的文章之后就会发现这里对“常德”的解释并不是一种随机的猜测。

现在言归正传,既然我们已经看出“常德”一词是破解《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关键,那么读者们可能已经开始了自己对这里的“常德”一词的猜测。而我这里要给出的对于《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的“常德”一词的解释是“生命”二字。

下面我们来象一般的破解密码那样地二字用“生命”二字来替换《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的“常德”二字,我们得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生命”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生命”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生命”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样一替换,《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意思几乎就跃然纸上了:
解读:
来自父亲体内,停留于母亲体内的,是一种可以被称为“天下溪”的液体,这种液体中含有生命,这种生命成为母体中的胎儿。
母体的腹部是天下最光荣的处所,却默默地承受着世人的轻视(现代的西方人的审美观有所变化,人们常会夸孕妇的大肚子为好看),它可以被称为天下的谷,在这个天下谷里,天下溪中所含有的生命长足了月份,母亲生下了孩儿(朴的原意是未经加工的原木,这里做小孩讲)。
白发人(从中国古书可以看出中国的古人比现在的人老得早)养大了黑发人,这就是天下的普遍的模式,在这过程中存在于天下溪和朴之中的生命得到了延续,而父母双亲则最终要归于无极。
等孩子长大离开家之后就成为了社会的成员,这时原来纯朴的孩童在社会的磨练和雕琢下失去了原有的天真,成为了社会的器皿而被圣人所用,而其中出色的(“则为官长”一词中的“则”字是榜样的意思,即出色的意思)成为官长,在整个这个过程中,自然的大道是连续不断的。

这样一解读,过去被人们所忽视了的《道德经》中的自然哲学特色就显得非常突出了。首先,这一段中所含有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守恒性的阐述,这种“守恒”的哲学观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表现得比较强烈,后来的能量守恒质量守恒的理论的产生与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守恒的概念恐怕是不无关联的。印度哲学的轮回说也带有一种守恒的意思,不过他们的守恒与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所要表达的生命守恒的意义还不同,印度的轮回说中的守恒概念是一种超出了生命的用佛教中“佛性”来表示的守恒。第二,老子在《道德经》中把“道”作为万物的起始,因此也应该是生命的起始,但是又如何解释人的死亡呢?老子在这里用一种二元模型来描述生命的延续和循环,一是抽象的生命通过天下溪,朴,和器在社会上周而复始地循环延续;另一是具体的生命如其它万物一样先是由无生有,然后又归于“无极”,这里的“无极”是“彻底地无”的意思,而这里的“彻底地无”又要和万物(不是生命)的开端连在了一起。这样的思维方式与源自古希腊的西方的自然模型式的思维方式非常接近:虽然老子本人也不知道“无极”到底是怎么与万物的开端(即产生有的那个“无”)连在一起的,但是通过让生命归于“无极”,他关于自然和生命的模型就显得比较完整了。
..........
古希腊哲学有一个与对自然的认识密切相关部分,被认为是后来的自然科学的前身,叫做自然哲学。研究中国文化的人常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缺少自然哲学这一部分。今天人所普遍了解的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自然哲学的可能主要就是阴阳五行理论(太极八卦理论可以看作是阴阳五行理论的一个衍生部分---我这里指的逻辑上的关系而不是历史形成的因果),象中医药理论以及祖冲之张衡等人对自然的研究似乎已经超出了探索自然的普遍本质的范围,应该属于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的学科领域了;应该说今天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主要部分或是重人文轻自然的社会哲学,或是求仙求佛的超自然理论。

从上面我对《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解读以及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古典中国文化中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道德经》。遗憾的是,在过去2500来年里,《道德经》中的自然哲学的成分并没有得到中国的贤哲和文人们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从对《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章的解读中可以看出。


谢谢阅读 欢迎分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ad More


大众点评

点评内容:
  点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