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道德经》第二章---老子的相对价值观

2010-06-17

人类的一切理性文明都是建立在好坏二字之上,从这两个字出发演绎出无限的善恶美丑的情节来。今天人们所谈论的所谓的相对主义主要包括两个意义:一是真理的相对性,另一是伦理的相对性。这两者之间又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不论是真理的相对性还是伦理的相对性,都是建立在好与坏的概念之上的。对于真理的相对性来说,好与坏的诠释就是对与错,而对于伦理的相对性来说,好与坏的诠释就是善恶与美丑。而伦理的相对性又可称为相对价值观。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开门见山地阐明了他的真理相对主义思想的基本点:人们只能不断逼近真理,而无法准确把握真理。紧接着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便提出了他的相对价值观的基本点:善恶与美丑是相对的。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下面我来逐句地对这一段文字进行解译: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解读:人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到什么是美好的,是因为有丑恶的在做对比;人们之所以知道什么是善良的,是因为有不善良的在作对比。

原文: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解读:所以有可以成为无,无也可以变为有,难与易,长与短也是相对而言,高与下因为是相对位置的不同而可以互相补充,人们之所以能够感觉到有高亮的声音也是因为有低沉的声音,而前与后是永远相随相伴的,因为有前必有后。

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解读:所以圣人不随己意刻意作为,重在通过对比让人明白世间的道理,而不是强调用有限的语言来表达无法把握的道理。

原文: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做事不标新立异,生产而不占有;作为但不依恃自己的作为,有功之后并不居功;正因为不贪图占有,所以不会失去所占有的。
........
从上面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道德经》第二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的相对价值观的基本阐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第二章的第二部分其实并非仅仅是接着第二章的第一部分而言的,而是接着第一章所阐述的真理相对主义与第二章所阐述的伦理相对主义,即相对价值观这两部分合起来而言的。因为老子在第一章中已经指出人们不可能用语言来把握绝对真理,第二章的第一部分又指出了人类的伦理或价值也是相对的,因此,老子接着论述说圣人处事不会根据人们所掌握的道理去任意作为,而是让事情自己去按照人们既无法用语言明确表示,又根本找不出绝对的价值判断的自然规律去运行;圣人在教导人们的时候也更重视通过实际例子而不是抽象的定义来让人们认识客观存在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圣人不要有贪欲,因为有和无都是相对的,你越想得到很多,你就越怕失去很多.......


谢谢阅读 欢迎分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ad More


大众点评

点评内容:
  点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