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宫廷的绘画艺术

2010-04-21

新宫廷绘画概述:
一:清朝自入关定中原以后,共有11代皇帝。除了末代皇帝溥仪赶上了有照相机的时代,其余所有的皇帝在没有照相机的情况下,都只能用绘画艺术将当时的人物和生活状况以及各种事件的情景保留下来。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的王朝由于礼制的需要,都曾经在宫廷内容纳众多的画家,用来绘制纪实性的绘画作品,清朝当然也不例外。纪实性绘画作品主要是记录人物的相貌,比如皇帝相、后妃相、皇子公主相,文武功臣相、太监内管相等等。当然其中以皇帝的画像最为多。其次还有皇帝大典时的情景,皇帝带领群臣祭祀典礼时的情景,皇帝设庆功宴招待功臣的情景,皇帝打猎时的情景,战争场面等情景。这些都属于清朝宫廷纪实性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场面之宏大,描绘之细致,可谓超越前代许许多多。
当我们现在看到这些纪实性绘画作品时,几乎可以按照图中所示、将当时的场景如实地恢复出来。仅此而论、清朝宫廷纪实性绘画的重要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清代宫廷画家的推荐和选拔
画家在进入宫廷画院之前,必须经过考试。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考试的题目往往是出自于主考官的想象。比如从古诗词中寻找出一两句,什么:松间明月长相照,身外浮云不足凭。或者什么:五色花城春雨后、千锋齐初夏云中。这时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用自己的画笔生动地将它表现出来,并且不落俗套。另外清代选拔宫廷画家时,往往需要有权势者的推荐,此为第一步,然后才能有机会去参加考试。清朝的在朝官员和地方官员都有向朝廷推荐画家的责任。当然也有个别画家是通过献画毛遂自荐进入宫廷画院的。但是这样的画家必须具有相当的实力,另外也需要有适当的时机。比如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即位后首次南巡,抵达苏州时,画家徐阳恭进自己的画册,他是一位画法非常全面的画家,擅长画山水、花鸟、虫草、非常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赏,不久便来到北京宫廷画院供职。当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还有一位名为金廷标的画家,也是一位画法全面的画家,他主动进献白描罗汉图册,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许,随之乾隆皇帝令他随之北上进入宫廷供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也就不再列举了。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宫廷画家是父子相承、师徒相继的。既然父亲或师傅长期在宫廷内供职,依靠这一层关系,他们的儿子或弟子进入宫廷供职自然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康熙年间,画家焦秉贞先入的宫廷画院,而后又把其弟子冷带入宫中。又如画家张震,他本人在康熙 、雍正时在宫廷中供职,张震之子张为邦便于雍正时也进入宫廷成为供俸画家。张为邦在宫廷中作画一直延续到乾隆年间,到张为邦老年时,则又推荐自己的儿子张廷谚来顶替作画。如此祖孙三代先后在宫中供职的绘画世家并非个别的例子。又如康熙、雍正时期的画家王介在宫中任职,他的两个儿子王幼学,王儒学也先后入宫廷供职。由此看来,清代宫廷画家的推荐与选拔非常注重人际关系。人情的因素是很大的,故而清代宫廷画院的水平也是无法与宋代宫廷画院相比的,宋代画院能够起到左右画坛的主流作用,而清代宫廷绘画只能是整个画坛的一分子或一个流派而已。

三:清代宫廷画家的等级制度和奖惩制度
清代宫廷画家共有三个等级,每人每月的公费银两是一样的,每人都是3两白银,所不同的只是钱粮银,每个等级间有2两白银的差额。一等画家的钱粮银每人每月白银8两,二等画家每人每月白银6两,三等画家每人每月白银4两。清代宫廷画家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以根据画家在宫廷中供职是否勤勉,艺术水平有无提高,或因不同皇帝欣赏口味的区别而有所变动。也就是说宫廷画家的地位可能会有生有降,而不是铁饭碗。这就使得供俸宫廷的画家必须兢兢业业,认真作画,不能怠慢,以免遭到降级的命运,事态严重的话,还会被革职。而且画家在进入宫廷画时,都要经历一段试用期,在试用期间,只发给饭食银,而没有公费银,也就说只给饭钱不给工资,只有在转正后才分等级。
清代宫廷画家的奖励惩罚制度又是怎样的呢?清代宫廷画家隶属于内务府造办处管辖,皇帝通过太监传达他的命令,由内务府总管大臣等持实施。画家作画技艺好,为人勤勉,出勤率高,都会得到奖赏。如果相反,则要受到惩罚。比如在康熙年间入宫的老画师冷媒,到了乾隆7年,公元1742年,乾隆皇帝为奖励他在宫廷内长期供职的辛劳,特赏白银50两。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奖励的另一种形式是给予宫廷画家某种特许的假期。画家金廷标是乾隆皇帝最为赏视的画家之一。乾隆28年,即公元1763年,金廷标的父亲金鸿病逝,乾隆皇帝特别恩准他回到南方家乡奔丧,而且在此期间照旧发给俸禄。再如宫廷画家周坤,他是南方人,出到北方水土不服,久病不愈,便请求乾隆皇帝准许他回到老家养病,并表示病好之后再进宫效力。乾隆皇帝颇为嘉许周坤的画艺,便同意了他的请求。三年后,周坤病愈,还是回到了宫廷中继续供职。这也是皇帝给予宫廷画家的一种奖励方式。
再如清乾隆42年,即公元1777年,供职宫廷的欧洲画家爱启蒙70岁生日的时候,在圆明园得到乾隆皇帝的召见,并赐朝服及御题:海国龄匾,并下令,令其乘坐八抬肩兴、乐队官员可随行在京师中巡游的荣耀,在当时是对宫廷画家的极高的奖励。与此同时,在京的其他欧洲传教士也参加了庆祝典礼。
另外还有一位特别受到乾隆皇帝喜爱的画家,他不但在生前多次获得皇帝给予的赏赐,并且在死后也能得到一定的荣誉,他就是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士宁。乾隆31年,即公元1766年,郎士宁去世后,乾隆皇帝颁旨,特追加侍郎衔,并赏白银300两为其办理丧事。画家死后封赐的事例并不多,这也是皇帝给予画家奖励的一种方式。
以上种种奖励方式,都是为了鼓励宫廷画家能够更好地提高技艺,勤勉作画,为皇帝服务。与此同时,惩罚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
比如在雍正6年,即公元1728年,雍正皇帝的弟弟怡亲王名允祥为内务府总管。11月的一天,六品官阿兰泰来报,说为慈宁宫画画的人非常散懒滑惰,怡亲王即刻派人下去督查,并于第2年4月,将画画人王均革退,革退即除名,是清代宫廷中比较严厉的一种惩罚。另如,在乾隆11年,即公元1746年,宫廷画家金昆奉命画:大阅图。由于疏忽,在绘制过程中竟然将八旗的位置画错,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十分恼怒,责令怡亲王允祥与内大臣海望将金昆治罪,停发其所食钱粮银,并要革除其职务。同时对监督宫廷画家作画的崔总管花善,以督查不利也作出了停发俸禄的决定。画家金昆急忙将画错的地方改正,并经其他人说情,由于金昆毕竟是一位在宫中时间较长、画艺出色的画家,乾隆皇帝这才准许金昆继续留在宫中作画。但在当月金昆只得到一半的俸禄,督查失职的崔总管花善也只得到一半的俸禄。但是不管怎么说,清代宫廷画家无论在画画中何种失误,都不会为此而丢掉性命,与前代那些宫廷画家相比,命运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如像明朝有些宫廷画家因作画不称旨,也就是不称皇帝的心意,便被处死。明朝初年的画家赵原就是这样被处死的。

四:清代宫廷中的油画作品及宫廷雇用的欧洲画家郎士宁
油画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外来的画种,是进口货。他是公元15世纪的尼德蓝画家胡伯特和繁.艾克兄弟在改进前人绘画技艺与工具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以后又经过若干代艺术家们不断地努力和实践,而趋于完善和成熟的。就在欧洲油画出现后约100年左右,他便从西方传到了中国。大约在公元16、17、18世纪这段时间。那时欧洲的传教士不断地到东方来传教,他们携带的宗教宣传物品也源源不断地来到了中国。其中包括了天主像,圣母像等美术作品。当人们看到圣母像所抱一婴儿,眉目衣文画得如明镜涵影,呼之欲出,其严肃而端庄秀美,中国画无法比拟,慢慢地一些中国画家也开始对油画产生了兴趣。故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在位期间,雇用了若干擅长绘画的欧洲传教士进入宫廷供职,他们将欧洲的油画技艺带进了中国的皇宫,但主要是绘制人物肖像或宫廷内的装饰,很少用来创作主题性的绘画作品。由于宫中没有专门修复油画的师傅,清朝皇室对这些作品也不太重视,故而清宫的油画作品能够保存至今的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了。在宫廷油画的作者中,有欧洲来华的传教士画家,也有在欧洲学过西洋画的中国画家,油画的原料都是从欧洲进口的。 现在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一副清朝最早的油画作品,名为:桐阴士女图。大约作于康熙中后期,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这是个八扇的屏风。屏风的一面上画的是侍女和建筑,另一面是康熙皇帝临写的董其昌的行草。此图的建筑物画得明暗显著,立体感很强,显然运用了焦点透视的画法。从画法来看,作者的油画技法还比较生疏,色彩运用也很简单,大部分平图,技艺相幼嫩,有可能是初学油画的中国宫廷画家所画,但康熙皇帝对能在绘画中运用西法赞许有嘉。到乾隆年间,欧洲画家所作的几副后妃肖像油画,人物面部造型很准确,又很注重立体感的表现,鼻梁两侧、双耳、下巴等处、色彩较深,体现脸部的转折和,所有的背景部分均用颜色涂满,没有留出空白,这是欧洲油画的特点。
虽然这几幅油画肖像与欧洲人物肖像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油画家喜欢和擅长表现人物脸部在特定的光线照射下分明地挖突,使肖像的脸部一部分脸处于亮部,一部分脸处于暗部。而我们东方民族尤其是中国不喜欢这种阴阳脸式的人物肖像画。我们传统的人物写真画,绘画时被画者不受光线变化影响,五官相貌画得极为清晰。这几幅油画肖像是在保留欧洲油画注重人物面部解剖结构及富于立体感的长处时,在光线的运用中则均取正面光照,减弱光线的亮度,取消光照下出现的阴影,使得人物面部清晰柔和,符合中国观赏者的欣赏习惯。这也是欧洲油画家来到中国后,吸取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营养、融合了中国的绘画手法之结果。自嘉庆皇帝以后,宫廷中不再有欧洲传教士画家供职,油画这一画种无人继承,故在清宫内便中断了。直到晚清光绪年间,才有两位美国画家,一为凯瑟琳.卡尔,一为华士.胡伯,先后进入宫廷,分别为当时的慈禧皇太后画过肖像,他们的作品现在仍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和颐和园内。但是这些作品并不属于肖像画的创作,而只是为了绘制大幅的传统式样的帝后朝服相而画的习作性素材。
欧洲画家郎士宁在清康熙27年,即公元1688年7月19日出生在意大利的米兰,原名朱塞佩.加斯底里奥内,他于清康熙53年,即公元1714年,以传教士的身份在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取汉名郎士宁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他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很多作品。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还有众多的皇帝和后妃的肖像画,以及走兽、花鸟画作品等。据清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的记载,郎士宁还在宫中向中国的宫廷画家传授欧洲油画的绘画技法,在雍正年间,他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传播到中国,并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中国首部介绍这方面知识的图书。郎士宁来到中国后,为适应中国观赏者的欣赏习惯,他也在画风上做了微妙的调整。到了乾隆年间,他又参与了圆明园内西洋楼的设计工作,海宴堂前铜铸的十二生肖头像,也有他的功劳,为此他一度担任了俸辰圆卿正三品的官职。由于郎士宁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国度过的,不但担任了中国的官职,死后也葬在中国,其作品又与清朝盛世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联,作品也大多存留在中国,所以他的整个艺术活动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也确立了郎士宁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不仅如此,他同时又成为那个时代东西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使者。


谢谢阅读 欢迎分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ad More


大众点评

点评内容:
  点评者: